蓦然间,不知为何,开始思考起北漂的意义,遂记录如下:
何为“北漂”呢?官方一些的解释是:是特指来自非北京地区的、非北京户口的、在北京生活和工作的人。因这类特征:北漂即人在来京初期都很少有固定的住所,搬来搬去的,给人漂乎不定的感觉,其自身也因诸多原因而不能对于北京有更多的认同感,故此得名。“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一句,可以算得上北漂时最真实的感受。
自己当初为何来北京呢?那个时候大抵是没有思考太多的,大概是幼年间对首都北京的心之向往?亦或仅仅是北京是离学校最近的一线城市?记得当时投简历时,当时还有同一个班的同学问起来,你为什么一定要去北京呢,自己的回答也是像很多人一样很普通的回答:北京城市比较大,公司比较多,人也比较多,所以机会比较多,更能多长见识,多学东西。可是,最近想来这些怎么也不算做真正的意义。
去知乎上查询“北京”话题,按照排名自上而下,有一问题“北京有哪些好”,下面有一个22K赞的答案:
北京,是一座没人看你的城市。
如果你喜欢音乐,带着头戴式耳机挤地铁,没人看你。因为至少有几百人同时这样做;
如果你想要健身,早上五点出门跑步,没人看你。因为至少有几千人在北京的街头奔跑;
如果你在家乡不敢承认自己的取向,那么在北京,没人看你。因为同志可能多过你老家县城的人口;
如果你露宿街头,没人看你。因为在北京,我们见证了太多不幸;
如果你入住总统套房,没人看你。因为在北京,有无限的华贵;
在北京,向左转是东四十条通宵欢闹的簋街,向右转是喝茶逗鸟的新太仓老北京
转身向北,有弹着吉他的什刹海。背后,是正步走过的天安门
不管你在哪,没人看你。
嗯,在北京,不管你多落魄,多美好,多想哭泣,多想咆哮,想狂奔,想飞翔,想安静,想开着车堵在北二环,还是想拎着豆浆挤进2号线…都没人看你。
在北京,永远不用担心灯光师没有带灯,因为根本没有摄影师在拍
你看,多好的一座城市,一个可以包容万物的沃土,似乎只要埋下一颗理想的种子,便可以收获无限的可能,孤独除外。
早在一五年实习的时候,曾和同学探讨过,讲毕业后的生活应该分成两个阶段:“先生存再生活”。何为生存,何为生活,我所理解的生存大概是:
一个记者问一个放羊的孩子:你现在为什么放羊啊?孩子回答:为了以后娶媳妇。又问:那为什么要娶媳妇呢?答:生娃。再问:那准备让你娃做什么啊?答:放羊。于是,循环开始了
一个老师问一个学生:你为什么来读书呀?学生回答:为了能赚钱买房;又问:那为什么要买房呢?答:娶媳妇生娃;再问:那准备让你娃做什么啊?答:读书。于是,循环开始了
但这样其实也并不准确,最简单的生存,可以说不忍饥挨饿,露宿街头便是了。再附加的只不过是更高的物质追求罢了。
我所理解的生活大概是:
假使你有两块面包,你得用其中的一块去换一朵水仙花。
不过很多人却特别喜欢把生存和生活这两个词混淆起来讲,他们更愿意用两块面包来换牛奶,然后还要暗暗的告诉自己:这才算得上高品质的生活。
后来一些的时候,偶然间跟同事还聊起过类似的话题,当时又想起来自己同朋友说过的另一句话“年轻时总喜欢用时间来换金钱,可能到老了就得拿金钱换时间了”,同事问,为什么很多人明白这个道理,确还要偏偏这么做呢?我思考良久,没有答案。
如果认真观察,在北京的人都喜欢快步走,稍有空闲便掏出手机,透过指间方寸的屏幕来填充自己碎片的时间,仿佛个个都唯恐浪费一丝一毫的时间。刚开始的时候,我觉得很奇怪,为什么会这样呢?直到后来有一天,在翻看吴晓波的《腾讯传》时,才发现将时间和金钱第一次赤裸裸的划上等号的时间,距今也不过35年:
1984年10月,北京举办新中国成立35周年的盛大阅兵仪式,各省市均装饰了一辆彩车参与检阅,当深圳市的彩车缓缓经过天安门广场的时候,上面的两行大字让很多中国人觉得非常刺眼和不可思议——“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这原本出自蛇口工业区政府门口的一块标语牌,后来,它被定义为深圳这座城市的精神。在中国人的历史上,这是第一次将时间与金钱如此赤裸裸地划上等号,它既违背了两千年来的儒家传统,又与毛泽东时期的意识形态背道而驰。它以如此充满仪式感的方式呈现在全国人民面前,宣示了一个陌生而新鲜、可以用物质来量化一切的时代正式来临。
不知若干年后,是否会响起新的标语,北京这所城市的人的脚步是否可以慢下来,欣赏下路边的野花。
去年新年过后,一直在思考两个词:两面性 和 错觉。两面性指的是:所有的事物皆有其两面性,并无分严格的对错之分,只不过看待的角度不同,所得的结论不同罢了。错觉,指的是那些自己以为准确无误,但实际上则差之千里的认知。
如果用这两个概念来看待北漂这件事,则一切便会变得好解释一点儿了。
大多数的人带着 到了北京便可以实现美好理想的错觉进入这个城市,每个人都带着自己的梦想,在北京埋下一颗种子,一边用汗水浇灌,一边期盼着他能长成一颗参天大树。再后来一些时候,大树被现实压弯了腰,甚至夭折,偶有一些,终成栋梁。一直在想,究竟是谁这么可恶设计出来的这如小方格般的单元楼,让无数人丢弃自己的梦想,自愿背起这个重担。
曾经和同事聊起一个话题“人为什么要工作,工作是为了让自己活得更快乐,那你现在快乐么?不快乐:)”,再后来的时候,读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读到一句:人们的快乐来源于自身价值的实现。深以为然。:如解决一道难题,如帮助他人完成一件力所能及之事,如球场上的进球,如万军从中,取敌将首级等等。如此看来,工作一事不也算作实现自己的价值么,应有一些快乐的,否则人不成了机器?但加班绝对不算。从这个角度继续深究,和朋友聊为什么来北京,大多归类为在北上广深这些地方才能有好的对口的工作,换句话说,才能将自己的价值发挥到极致。理想总是高高在上,但不断的跳一跳,说不定那一天就能碰到天,理想也就自然而然的实现了。
不知何时起,“出租屋”这个名词很少听人谈起了。一直以为租的房子不能叫做家,顶多算是个住处罢了。三月的时候一方面为了体验下每日挤地铁上班的感觉,二来也是为了每月省出一千块钱的房租,毅然的从距公司2公里的住处搬到了20公里外。上班虽说可以错开高峰,但每日仍无座位,站的久了还能发现到两头车厢站着不会那么挤,突然有一天开始思考,为什么这么多人要住那么远挤着地铁上班呢?
总结一下,北漂的意义在与成长,在于与自己对话,并了解这个世界,然后发现、实现并提升自己的价值,最后慢慢实现自己的理想。如背井离乡的求学一般,只不过这次学校换成了社会大学,这次的老师换成了周围的每一个人。
北漂应该只能算作一个过度期。《大学》讲“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所以“知止”也是北漂过程中所要探索的一个重要意义。
曾经厌烦北京耸入云端的高楼,认为它遮住了天
后来的时候,发现站在高处才能看的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