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国,国名日本,意为太阳之本,即日出之国。相传为唐太宗时期,认为“倭”字不美,而据其所处东海、日出之地的位置赐国名为“日本”;另一说是日本人由于不喜欢“倭国”的名称,因此将国家的名字改作“日本”。
京都在日本平安时代后期曾为日本首都,当时名为“平安京”,后迁都东京,便有了现在这幅模样。行程的规划是公司里同事做的,据其讲述,京都为古都,相比较来讲会更好玩一些。所以首先抵达的便是京都。
要去日本,免不了提前的准备,诸如签证、日元、随身WIFI一类,好不麻烦。飞机从北京首都机场到大阪的关西机场大概要飞3个多小时,再加一小时的时差,就变成了四个小时。关西机场是位于大阪湾的一座人工岛上,与国内机场不同的是,关西机场的摆渡车不是形如公交车模样的,而是只有一节车厢的小火车。从关西机场到京都站的车要跑三个小时,车刚驶出的时候,透过车窗可以看到两边的海面,感觉像是在坐观光车一般。再往后走,则可以看到铁路两侧的居民楼,居民楼的风格比较统一,一般都是看起来像是小别墅的双层住宅,虽说是周六,却很少看到有行人。同行的小伙伴大概都是初次到日本,也都兴奋极了,不住的观看,不住的研究一些居民楼上出现的日文商业标语,竞猜其含义,也是颇为快乐。最终竟也弄懂了一些字的含义:诸如“馳”为车站;“株”为有限公司;“壳”为卖等。不得不说,日文和中文的渊源还是很深的,只看日文中的繁体中文部分大概就能猜出百分之五十的含义。
在日本的第一餐,便是拉面。日本的店铺属于普遍偏小巧精致型,一次能容纳的客人也自然较少,不过不用排号,想吃的人会自觉的在店门口排队。拉面馆的名字忘记了,不过里面的味增拉面的汤倒是非常美味,吃完后还让人意犹未尽。日本拉面按照汤底大概可以分为:酱油拉面、味增拉面、豚骨拉面、盐味拉面。后来一些时候在一家叫做一兰拉面的拉面馆里尝了豚骨拉面,总感觉有些偏油腻,但味道着实是另一番风味。而且一兰拉面的店内设计也颇为不同,每个人的座位如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一般,左右两则为两个隔板,如果不侧身是完全看不到隔壁桌子上有些什么的,然后在桌子靠里面的地方则是垂下的一块布帘,布帘只在点餐和取餐时才会打开。入座不久后,则会有服务员走到小隔间前,鞠躬九十度,然后询问要点的面的种类。且每个人面前左手边会有一个水龙头,如需冰水,也是自己拿了杯子接水即可,这在国内是从来没见过的。
吃完拉面已经是晚上,便坐了公交到花见小路游玩。日本的公交很有意思,开车的司机装束统一,且均会戴一白色口罩,公交车都会在指定时间准时到达车站,据说所有公交都有上报实时位置,如果因为某些原因耽误,交通系统便会自动调整红绿灯来保证公交车的准时性,公交车上的每个座位旁都会有一个按钮,在下车前按下按钮司机即可得到反馈,这个设计可以说是非常方便了。从公交下来的位置,距八坂神社仅有一个斜穿路口的距离,索性就先进去了。八坂神社为日本的神道教神社,神社外观与国内寺庙类似但又不完全相同,总体以朱红色为主,所谓朱红色便是朱砂的颜色,相传中国的道教也是喜用朱红色。由于是晚上,神社中的游客很少。拾阶而上,从大门入,左侧有一水槽和多个竹制水管,以及分散在水槽两边的竹制长柄小勺。水管中有水潺潺流出,进门游客须先洗手后再去参拜神社,此处大概和古代登坛做法前的沐浴更衣类似的礼节是类似的。神社中供奉诸神实在繁多,且名字不太好记。大概是有司姻缘、美貌、平安一类。不过每一个神社中都没有神像,如若有人要祈求些什么,便可在神社前标有“净财”二字的箱子里投些硬币,然后拉动连在屋顶的绳索,继而敲到上方的圆形小鼓,大概如此便可“上达天听”吧。 曾听一个关于类似“净财箱”的传闻:神佛本不爱财,只是需要祈求者舍弃其最爱的东西(钱)来彰显心诚罢了。这传闻多念叨几遍总会让人觉得是庙里管钱的和尚自己编出来的。出了八版神社,便直奔花见小路了。只见路口离了一个标示图,上面写着在小路里,禁止触摸艺妓、禁止吃喝东西、禁止自拍。大概是因为太晚的缘故,小路里静悄悄的,两侧的小店皆已闭店休息了。某些店二楼还会垂下一个大大的帘子遮盖,结合路口的标识猜想,大概是白天的时候有艺妓表演可以看的吧。后来了解到,日本的小店普遍都关门比较早,大概七八点便都关了门了。
在日本吃早餐是一件麻烦事,可供的选择很少:要么去吉野家、松屋一类的快餐店;要么去咖啡店;要么去便利店里吃便当。感觉早餐在咖啡店吃体会不到当地的感觉,便利店也太过随意,所以后面的早餐便都在快餐店里吃的,总体来讲,吉野家要比松屋好吃一些。但种类还是偏少。可以选的就四种套餐,米饭是都有的,不同的在于配菜,或者一块鳗鱼,或者一个半熟煎蛋和一些玉米粒,或者一根烤肠,或者两根烤肠,另外还有一碗味增汤。反正能吃饱,不过总觉得太淡。其实不只是早餐,日本的其他如午餐、晚餐也多清淡,作为验证,走在大街上会发现很少会看到有肥胖者。
日本的神社,寺庙非常之多。不管走在何处,只要走上十分钟的路程,总能碰上一个或大或小的神社或者寺庙。在京都,最有名且最古老的寺院便是清水寺了。进入清水寺前,会走过一条商业化的小道,小道和其他常见景点处的类似,多会卖一些当地特产或者纪念品。清水寺中主要供奉的是如来和观音,另外也有不少人到殿内求御守以作保平安之用。也有排队抽签解挂的。如若要进得大殿,还需脱鞋,实在麻烦,便不曾入内。清水寺还有一处比较出名的地方是“音羽瀑布”,其实应该是一处泉眼,大概是因为沾了寺庙的灵气,所以游客也是络绎不绝。在清水寺的门口可以看到许多穿了和服拍照的人,本以为是日本人,但后面听到她们讲话,才知道基本上都是租了衣服来穿的中国人或者韩国人。中间有一个很有趣的小插曲,走在路上的时候,有同行的小伙伴惊呼:你看那个和服好漂亮,另一小伙伴看了一眼回答说,那是汉服吧😓。当时就脑洞打开,要是以后失了业,跑故宫们租汉服给外国人是不是也能大挣一笔呢?
京都岚山的枫叶和樱花非常出名,樱花是春天看的,十月份自然是没有了,要看枫叶是要乘坐小火车,从宣传画上看的话,可以看到一辆漂亮的小火车从一大片的秋红色的枫叶林中驶过,美丽极了。然则,当真正坐上小火车上,两旁的枫叶依旧绿油油的,充满着生机与活机,仿佛还能再与枝丫相处好一段时间。不知道究竟面对着青绿色的枫叶,小火车上的广播里的日语究竟是在讲些什么呢?大概是时间不对,据说要在十一月份去的话,就可以真的看到满山红遍。
京都每年会有三个主要的祭典,行程恰好赶上了十月二十二日的时代祭。据说时代纪主要是为了纪念某一个天皇平安迁都而举办的。整个祭典的行程有两千多人参加,总队伍可达两公里。主要是从明治维新时代开始往前追溯9个时代,期间主要是通过不同的服装来来展示各个时代的风采。活动差不多是在上午十一点半开始,起点是在御苑。还未赶到御苑,便可在马路边看到许多搬了小板凳坐在马路边准备围观的群众,时代祭的队伍还没出现,观众的队伍已经如长龙一般排开了,足以见得这个活动在当地民众心中的地位。在靠近队列行走的地方,有一片区域是放了椅子供人坐着看的,但属于是VIP席位,是要上交五十大洋方可落座,不足之处是有座位的地方是完全暴露在太阳之下,时值正午,自然是树荫下要更舒服一些,选择席位的应该是满脸激动的本地人与满脸好奇与兴奋的外国人居多。御苑应该是京都比较早的公园,里面多松树以及双人合抱粗的银杏树,可想其树荫之大。随着队伍的不断的走动,便有一个主持人用几乎快要激动地哭出声的语调介绍着,虽然听不大懂,但是却很容易被感染,每个时代多都是 天皇、家臣、武士、妇人的顺序依次前进。因对日本历史不甚了解,所以印象并不深刻,不过队伍有一个很独特的特点:骑在马上的主要人物多是年级比较大的人,而牵马抬器物者则多为年轻人。马也十分的俊美,前面队伍的时候,人物们所乘之马多为无一点杂色的白马,且多高俊,最后的马则会次一些,出现杂色且矮小一些。队伍走到中间的时候,马儿们还会扭头嘶鸣几声,颇有时代感。同行的小伙伴也有直接进入后台和演员们大拍合照的,玩的也是不亦乐乎。
位于京都的二条城因建于江户时代,且曾是德川家康的住所,也是非常出名的。城分内城和外城两部分,内城外城四周均有护城河。城中道路和公园里的设计基本一致,应是先铺了水泥,再在外层覆盖一层碎石子,虽说可以掩盖住人工的痕迹,但人多走起来便是尘土漫天。从唐门入,正面则是被日本列为国宝的二之丸御殿。进入御殿需要先脱鞋,走廊中的地板名为为“莺鸣地板”,人行走其上便会发出黄莺鸣叫般的响声,当然这是美说,真实感觉和走在没订牢固的木板无异。殿中主要可观看的为悬挂在每个房间的绘画作品,并无其他华丽装饰。出了御殿,则可来到二之丸庭园,庭院搭配倒也简洁,但不似一般的“日式枯山水”,此处山水相宜。据说二条城的樱之园有日本的樱花王者——八重樱花,可惜无缘得见。
伏见稻荷大社是京都香火最盛的神社之一,主司农业与商业。在神社里到处可见狐狸的雕像,据说狐狸是这里的使者。入口处左右是口中含有稻谷的狐狸雕像,但不知怎的,总觉得狐狸雕像的表情并不和善。入口处的大鸟居⛩据说是当时的丰臣秀吉捐赠的。传闻在神社中鸟居的作用是为人和神分界的“结界”。从入口如,再前进一段时间则可以到达“千本鸟居”,成百上千座的朱红色鸟居构成了一条通往稻荷山山顶的通道,非常壮观。据说每一个鸟居都是祈求应验者还愿时所捐赠,每个鸟居上还记有捐赠年月,大概真的是非常灵验了吧。因到的时间较晚,上山的路已经关闭了,所以便早早的下山了。
我们小伙伴的队伍浩浩荡荡有三十多人,京都的小店基本是没有能装的下的。后来好容易找到了一个稍大的居酒屋,才得以品尝了一番日本的梅酒,梅酒应也属于和黄酒一类的烧酒,喝前会先加热,度数不高,喝上好几杯也没关系。居酒屋的小菜相比之下就非常简单了,大概来这里的人应该主要都是喝酒聊天的居多,也无甚计较。
因为去奈良时间较少,到了奈良车站便直奔奈良公园看鹿了。奈良最著名的便是奈良的鹿。奈良站的形象大使就是一头鹿,站在大厅欢迎游客的到来,甚至路上的井盖也印有梅花鹿。还未走到公园,便能看到在马路边自由散步的小鹿,一点儿也不怕人。再往公园里走,鹿也越来越多,公园好几处都有卖鹿饼干的,往往卖鹿饼干的旁还有一块提醒的小板子,写着要小心鹿顶人、踢人、咬人。据说是人们一般会见小鹿和母鹿可爱,喂得多一些,这时候公鹿就不干了,生气时便会用鹿角顶人。在公园入口处还有一群“流氓鹿”,专门挑刚买了鹿饼的游客,一股脑儿围上去,分明一副不给吃,就别想过的架势,有小伙伴就着了此道,还没进公园,刚买的鹿饼便被洗劫一空。有趣的是鹿群们从不围着卖鹿饼干的人讨要饼干吃。进了公园则可以看到满园撒欢的大鹿小鹿了。说奈良的鹿会鞠躬是真的,你站在那里,便会有鹿到面前头一点一点的鞠躬,可爱极了。当然掏饼干的时候一定得小心不可让那群机灵鬼看到你还有没给它吃的,否则肯定会纠缠着不放。当然这些是主动要吃的鹿,公园里还有一只会“耍酷”的鹿,自己不知怎么找到一个拍照绝佳的点,然后便站定在那儿,游客拍了合照自然乐不可支要赏给饼干吃的,着实聪明的很。
到大阪的时候则是晚上了,大阪在日本有着“美食天堂”和“购物天堂”的双重美称。但和京都却是完全两种不同的风格。如果说京都保留着日本原始的风貌,大阪则是一个和其他城市完全一样的大城市了。在京都,没有特别高大的建筑,人们会严格遵守交通规则,路上没有垃圾桶,但整个路面依旧洁净万分。而在大阪,高楼林立,经常可以看到急不可耐的人们在黄灯时或无车时就急匆匆的冲到对面了。因同行的小伙伴要开启购物模式了,所以就先到了大阪的心斋桥,心斋桥挨着一条河,河名未知,两岸则是各种夸张的广告牌,如卖章鱼小丸子的店面上方必有一只超级大的章鱼,蟹乐道上方则是一只红色的挥舞着蟹钳的巨大螃蟹,如此种种,像极了电视里看到的香港街道的模样。
在大阪的第二日,则是去看了有“宅宅天堂”之称的日本桥和美食街新世界以及通天阁。日本的商店晚上休息的早,早上开店也很晚,十点左右,好多店仍旧尚未开张,这点儿到真不如中国人勤劳了。所以新世界大概浏览了一番街道风貌,日本桥的动漫一条街则去了一家最大的店铺,然后才知道,原来只是动漫周边都能装满整整四层楼不带重样的。当然,由于对动漫研究不深,便不做记录。
等再回了北京才想起来,日本城市里的道路好像要比北京的窄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