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是朱光潜先生旅欧期间写给国内青年朋友的十二封信,信中所说多为青年们所关心和应该关心的事项,如读书、修身、作文、社会运动、爱恋、哲理,凡此种种。自朱光潜先生笔下汩汩流淌的,是如长者劝导似的语重心长,如老友交谈般的诚恳真挚,读来亲切自然,受益颇多。本次重版,“愿对于现在的青年,有些力量!
豆瓣评分:8.8
作者: 朱光潜
一、谈读书
“太贪容易,太浮浅粗疏,太不能深入,太不能耐苦,”作者对于现代青年的毛病,曾这样慨乎直言
1.没时间读书怎么办?
作者开篇先回答了大多数人所谓的没有时间读书的问题,以富兰克林和孙中山的例子论述了读书需要的是决心,而非必须有时间的的观点
2.养成读书习惯的重要性?
首先讲述了,一个人应该有一种正常的嗜好,用来在闲暇时可以寄托心神,才不会被恶习惯引诱,成为你不想成为的人;
接下来则是讲述,好的兴趣应该趁早养成,因为人”越老越麻木”,且好奇心与敏锐力均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愈发的迟钝。并以达尔文的自传举例进行了论证。
3.什么是真正的读书?首先作者表达了”念课本”仅仅只是发展基本知识,而非真正的读书的观点。然后则是详细进行了解释:
- 学校功课门类虽多,但范围狭窄,自己在课外研究,才好发现自己性之所近的学问
- 念课本看讲义,免不了若干拘束,想借此培养兴趣,颇是难事。并以小说举例,自由消遣自然有趣,但若用预备考的方法来读,不免索然寡味。
缘于以上两点,培养读书兴趣,当从课外书入手
4.如何选择书?
首先点名了生有涯而书无涯,指出选择书的重要性;
接下来则介绍了有人不读新书的观点,因为新书多迎合一时的社会心理;而应寻找经时代淘汰而巍然独存的书
作者对此观点不置可否,并提出自己的观点,推荐:不读谈书的书
5.推荐书目
作者首先提出读书并无一统一的标准的观点
结下来则是介绍了英国公共图书馆的流行读物,并表达了,由于中国学生大多少年老成,此类书并不完全适合中国青年的观点。并基于此提出了个人见解:
十五六岁以后的教育宜注重发达理解;十五六岁以前的教育宜注重发达想象
——–》初中:想象的文字;高中:学理的文字
其次,对于应读书目,作者首先介绍了自己喜欢的国内外书籍,再次则是提出请教所知的专门的学者,最后也指出了读书应该好比探险,不能全靠别人指导的观点。
6.读书方法:
对于读书方法,作者并未谈及过多,仅是指出了两点:
1.凡值得读的书必读两遍,第一遍快读,以了解全旨;第二遍需慢读,需以批评态度衡量书的内容
2.读过一本书,须笔记纲要和 精彩的地方 和你自己的意见。笔记可帮助记忆,且逼你仔细,刺激思考少亦记:
读书当精而非多,曾闻某人一年读书多少多少本,或某某教程教人如何一天阅读一本书,此多为急功近利。读书不消化为自己的见解,终将随时间归还给作者,顶多骗骗自己而已。
诚然,读书要精则重在选择,如何快速区分手中之书是否值得读,诸如豆瓣评分多可参考,若拿到一本书,又无可参考评分,此时可做略读,看书是否合自己口味,合则读之,不合则弃之。
其他,读书做笔记时,可尝试合上书本做,此方法可考察自己究竟对书中内容记下了多少,不仅可以帮助知识内化,进而亦可帮助思考,最终的印象也会更加的深刻。二、谈动
在此祝你,谈谈笑笑,跑跑跳跳
本篇作者以青年读者来信中所表达烦恼为题,首先表达了对青年时烦恼的的担忧,接着讲述了其他人帮人解答烦恼时,总是喜欢引据所谓的“哲学”观点的事情,作者对此不屑。然后则是从人与自然,及人的天性的角度来进行讲述了如何排解烦闷。从而点题,进而提出“排解烦闷,不在抑,而在疏”的观点。最后则是进行总结,并表达了对青年读者美好的祝愿。
- 青年时心境总不宁静怎么办?
朱光潜先生认为,烦恼,究竟是一种病态,使人颓唐沮丧,使人暮气沉沉,这与青年该有的活泼的状态相悖,自然是不好的。至于如何解决,请看下文
- 玄而又玄的大道理对排解烦恼用处大吗?
- 看到别人烦恼,一般人喜欢谈玄,会来帮忙推导病因,诸如“厌世主义”,“悲观哲学”等。但作者以个人感受举例,讲自己烦恼时多“忧来无方,不但人莫知之,自己也是莫名其妙”,何来诸多主义。
- 其次,作者介绍自己在心平气和之时,对廊下学派,托尔斯泰,布朗宁也有研究,可外感由来之时,多大的哲学也抵挡不住,作者对此进行了分析,归其为“缺乏修养”,但同时也指出了,对于青年,多无法修养到“不动心”。
- 最后,对于长辈们“应该不应该”的大道理,作者表达了自己的看法:“谢谢吧,请留着这些配方,将来患烦恼的人还多者呢。”
- 那遇到烦恼时,究竟该怎么办呢?怎么办呢?
作者首先点名了“烦恼当发泄”的观点,并进步进行了分析:
- 人若要征服自然,当先服从自然,人生来好动,好创造,你会发现当你顺从自然,动起来,创造起来,会快乐很多;当你不动,不发展不创造,便是摧残生机,不免烦恼。
- 其次,作者以“舒畅”,“抑郁”二字为例,代表快乐的“舒畅”表达的是疏的方面,而代表悲观的“抑郁”则是抑制的方面,此时若想由“抑郁”转变为“舒畅”,需使你的生机能舒畅,能宣泄。
- 然后,作者又讲到,一种引发愁的原因为“闲”,即“闲愁”。究其原因,则是“闲的时候生机抑制而不舒畅”
- 作者还列举了青年人和老年人的例子,青年人容易烦恼,因为相比之下青年人生机比较旺盛。
- 最后则是举诸实例加以佐证
少亦记:
以前曾看过一个“上升螺旋”的概念,讲的是当人有积极情绪的时候,整个状态是越来越打开的,就好像一个逐渐扩大的上升螺旋;与之相反,倘若人被消极情绪所包围,则就成了下沉螺旋,整个人的状态是越来越收缩的,越收缩越消极,越消极越收缩。此条也算是对先生观点之佐证吧。
三、谈静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本篇承接第二篇,作者讲,人生的一般乐趣来自于动,也还有一般当来自于感受。‘感受’二字,其为被动,即容许自然事物感动我的感官和心灵。但每个人因境遇不同,所拥有的感受力也是不一样的。接着,作者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世间最快活的人,不仅是最活动的人,也是最能领略之人,最能从生活中品味出趣味之人。因为能领略的人,他们决不至于岑寂,也绝不至于烦闷,如朱子之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假如把方塘比做人们的心境,多数人觉得枯燥烦闷,只是因为他们的这“半亩”方塘未曾有“天光云影”,未曾有“源头活水”罢了。
1.那作为一般人,如何才能培养领略趣味的能力呢?
领略趣味的能力一半由于天资,一半也由于修养。
若想见出趣味,当使得心界空灵起来,一般人不能感受趣味,多半是因为心地太忙,不空所以不灵。
2.即如此,当如何习静,方能“心界空灵”呢?
1、 先生首先指出,文中所谓“静”,非物界的沉寂,而是心境的空灵,即无需逃至空谷,无需学佛家静坐参禅,当心境越空灵,物界则自然不再喧嚣。
2、 接下来,作者也指出,静,并不是说要闲下来。因为许多闲人不必都能领略静中趣味,而能领略趣味之人,也不必定要闲。人生也有“偷得浮生半日闲”之忙中静趣。即所谓“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
在中国的古诗里描述静趣的诗句颇多,如古诗“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如陶渊明的“山涤余霭,宇暧微霄。有风自南,翼彼新苗”;如王维的“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渡头馀落日,墟里上孤烟”,仔细把玩,妙趣横生。
静的修养不仅可以使你领略趣味,对求学也有极大的帮助。
现代生活忙碌,而青年人又多浮躁。人在潮流里,不免得跟别人乱嚷。若能忙里偷闲,闹中偶然觅静,于身于心,都有极大裨益。不仅自己受用,你的朋友看你也会快慰些。
我平生不怕呆人,也不怕聪明过度的人,只是对着没有趣味的人,要勉强陪着他说些应酬的话,真实觉得苦也。你对着有趣味的人,你并不比多谈话,只是默然相对,心领神会,便可觉得朋友的无上至乐。
少亦记:
多年来,一直觉得,天黑后抬起头,仰望星空,看着天上的星星在那儿闪烁着,感受着宇宙深邃的美,是静下心来的绝佳方法之一。虽然物理学会告诉我们,宇宙无比宽阔,哪些闪烁的星星不过也是一颗颗巨大的球状恒星罢了。但真的静心去看的时候,脑子里的物理知识便会很自然的褪去,留下的只有对星空的赞美。
四、谈中学生与社会运动
君子求诸己
略
五、谈十字街头
杨子见逵路而哭之,为其可以南可以北
本篇作者先是提出了现有对十字街头的两种解释,然后则是对十字街头存在的“腐败剂”做了详细的描述,然后在文章结尾处则是给青年朋友门提出了“临歧”的应对之法。
走向十字街头有两种解释:
1、近代哲学于文艺都趋向于写实,于是大家都极力提倡与现实生活接触。世传苏格拉底把哲学从天上搬到了地下。
2、此为其一意义;学术思想是天下公物,须得流布人间,以求雅俗共赏,即特殊的一般化。此为其另一意义。
这两种意义呼声极高,不过十字街头却还有另一真理。
十字街头的空气中含有很多“腐败剂”,学术思想除了象牙塔,到了十字街后,不免流为俗化。如老庄流俗化后成了静坐骗钱的道士;易学流俗化后成为了摆摊算命的江湖客;佛学流俗化后成了祈财求子的胖和尚。
十字街头的叫嚣,十字街的尘粪,十字街头的挤眉弄眼,都处处引诱你淹没自我,臣门如市,臣心就绝不能如水。所以年轻人,要时时戒备十字街头的危险,时时回首瞻顾象牙之塔。
十字街头上握有最大权威的是习俗。习俗有两种,一种是传说,一种是时尚。传说尊久,时尚趋新。虽则不同,但若不加分辨,盲从附和,则本无二致。
因风化习俗,虽有孽障,但却可维护社会安宁,但若以维持安宁为社会唯一目的,则不免谬哉。习俗是守旧的,而社会则需时时翻新,才能增长滋大。自历史一来,凡社会进化,都是靠着几个站在十字街头而能向十字街头宣战的人,这些人的报酬要么往往不是十字架,就是断头台,可世间只有他们才是不朽。
社会所可怕的不是民众肤浅顽劣。因为民众通常都是肤浅顽劣的,它所可怕的是没有在肤浅卑劣的环境中而能有不肤浅卑劣的人。
国人多“强者皇然叫嚣,弱者随声附和,旧者盲从传说,新者盲从时尚,相习成风,每况愈下”。年轻人怎么能不彷徨失措。昔人临歧而哭,我们要于叫嚣熙攘之中,以冷静态度,灼见世弊;以深沉思考,规划方略;以坚强斗志,征服障碍。总而言之,我们要伸张自我,而不要淹没在十字街头的影响里去。
少亦记:
深以为然
六、谈多元宇宙
意长纸短,你大概已经懂了我的意思了吧
在这篇文章中,先生先是以闲聊中提到的恋爱问题,引出“多元宇宙”,接下来,则是详细介绍了各大类别的多元宇宙,最后则仍是回到了开篇提到的恋爱问题,并进行了回答。
1、 什么是多元宇宙?
人生是多方面的,每方面如果发展到极点,都有其特殊宇宙和特殊价值标准。我们不能以甲宇宙的标准,测量乙宇宙中的价值。如果非着么做,那乙宇宙则会失去其独立性,而只在乙宇宙中尽可能发展的那一部分性格便不免退于无形。
个人资历经验不同,见到的宇宙,其种类多寡,量积多少,也不一致。
2、多少个多元宇宙?
- 道德宇宙:
道德的宇宙是与社会俱生的。人是社会性的动物,而同时又秉有反社会的天性。想调节社会的需要与利己的欲望,人与人中间的关系不能不有法律道德为之维护。基于此,我们便相安无事,并和谐同乐。道德宇宙中的价值标准为:善恶
- 科学宇宙:
科学宇宙的价值标准是:真伪。譬如,科学家从来不会问“1+1=2”合乎道德吗?“勾股定理”有些不仁不义吧?科学家只当心真理而不顾社会信条,如哥白尼的“日心说”
- 美术的宇宙:
美术的价值标砖是美丑。很早之前,学者总喜欢把美术和道德绑定在一起。然后作者以“无法说一个正方形是道德的还是不道德”的例子进行辩证,美术与道德是独立的
- 恋爱的宇宙:
恋爱的价值标准是只能问某人爱某人是否真纯,而不能问某人爱某人是否应该。
从生物学观点来看,生殖对于种族有极大的利益,但是对于个人则为重大的牺牲。带有重大的牺牲,则不能不兼有巨大的引诱,所以性欲在诸本能中最为强烈。我们可以说,人应该生存,应该绵延种族,所以应该谈恋爱,但这是站在“道德宇宙”来说了。在“恋爱宇宙”中,恋爱不是这样机械的东西,它是神圣的,至上的,含有无穷奥秘的。在恋爱的状态中,两人的脉搏一起一落,两人的心灵一往一复,都能谊合无间。
恋爱的宇宙和道德的宇宙虽不必定要不能相容,而在实际上往往相互冲突。恋爱和道德相冲突时,我们即不能两全,应该如何呢?作者讲,在谈论之前,应该加上形容句,如在道德宇宙上,当恋爱和道德冲突时,社会本其“道德宇宙”的标准,对于恋爱这大肆攻击诋毁,是分所应该的事儿,因为不如此则社会赖以维持的道德难免堕丧;而恋爱者整个人沉醉于“恋爱的宇宙”理,毅然不顾一切,也是分所应有的事儿,因为不如此恋爱则不真纯。
除此之外,作者还表达了一个观点:能够爱人极深或者恨人极深的人都不是庸人。而中国人崇尚“中庸”,多半只能达到“温汤热”。
最后先生也是给出了一些忠告:各宇宙的“圣贤”、“绝对的真理”、“完美作家”、“真正的恋人”往往凤毛麟角。恋爱是人格的交感共鸣,所以恋爱的真纯的程度以人格高下为准。
七、谈升学与选课
略
八、谈作文:
略
九、谈情与理
一言以蔽之,生活是多方面的,我们不但要能够知道(know),我们更要能够感受(feel)。理智的生活只是片面的生活。理智没有多大能力去支配情感,纵使理智能支配情感,而理胜于情的生活和文化都是不理想的
十、谈摆脱
舞台的悲剧生于冲突之解决,而人生的悲剧多生于冲突不得解决
作者首先是以黑格尔讨论悲剧文章为引子,引出黑格尔从悲剧剧目中得到的结论:凡悲剧都生于两理想的冲突。
并以此推广至人生中,并指出:舞台的悲剧生于冲突之解决,而人生的悲剧多生于冲突不得解决。
其次,则是以“杨子歧路而哭”、“鱼与熊掌不可得兼”以及三个实际的例子进行论证:看见,但“摆脱不开”是人生悲剧的起源。并最终 “心境即多苦痛,而事业也不能成就”,生命就这样模模糊糊的过去。
然后就如何避免这种人生悲剧,作者提出了建议:
需要“摆脱的开”。消极说是 ”摆脱的开“,积极的说,则是”提的起“,”抓的住“。认定一个目标,则专心致志的向那里走,其余一切都置之度外。例如:
- 释迦牟尼菩提悟道
- 苏格拉底、耶稣、屈原等为保持人格而从容就死
- 不向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
- “甑已碎,顾之何益”的孟敏
再次,作者以己为例,讲出自己也曾不知摆脱,并得恩师提点。并提出生活应知遗漏;而非随大流之整日做些明知其无聊的工作,却“摆脱不开”。
少亦记:
二十年后,你会对你没有做过的事情感到失望,而不是你做过的事情 —— 马克吐温
十一、谈在卢浮宫所得的一个感想
我记得这几句话,所以能惊赞热烈的失败,能欣赏一般人所嗤笑的呆气和空想,能敬仰不计成败的艰苦卓绝的努力。
在本篇文章中,先生首先描述了自己参观《蒙娜丽莎》时的所思所想,然后看到匆匆而来又匆匆而去的游客团,于是对“效率”一标准,作者发表了自己的观点。
作者看到了什么呢?
正想得发呆时,这中世纪的甜梦忽然被现世纪的足音惊醒,一个法国向导领着一群四五十个男的女的蜂拥而来了。向导操很拙劣的英语指着说:“这就是著名的《蒙娜•丽莎》。”那些人照例露出几种惊奇的面孔,说出几个处处用得着的赞美的形容词,不到三分钟又蜂拥而去了。一年四季,人们尽管川流不息地这样蜂拥而来蜂拥而去,丽莎夫人却时时刻刻在那儿露出你不知道是怀善意还是怀恶意的微笑。
作者开始思考:
从观赏的《蒙娜丽莎》的观众到回想起《蒙娜丽莎》的作者,作者不免产生了“从中世纪到现世纪,这中间有多么深的一条鸿沟!”历史家说,我们已经跨过了这条鸿沟,所以现代社会是比中世纪进步的多。但是望着《蒙娜丽莎》与观赏《蒙娜丽莎》的群众,作者终不免有所怀疑🤨
在这个现世纪忙碌的生活中,哪里还能找出三年不窥园,十年成一赋的人?我们固然没有前人的呆气,可是我们也没有了前人的苦心与热情了。别的不说,就是看《蒙娜丽莎》,也只能想看破烂朝报了。
科学愈进步,人类征服环境的能力也越大。这是好事儿,但是也容易生流弊。困难日益减少,人则会把事情看的过于简单,做事不免轻浮粗率,而艰苦卓绝的成就也就日益稀罕。
那么除了“效率”之外?还有其他评估人生价值的标准么?
先生以中世纪的大教堂 和 现代的钢铁房屋相比,以湘绣和杭州织绣相比,两者虽均适用,但除了适用,大教堂和湘绣除了适用外,还能慰情,还要能为作者的力量气魄的结晶,还要能表现理想与希望。假如这几点在人生和文化上自由意义与价值,“效率”绝不是唯一评估价值的标准,尤其不是最高的标准,最高的一定要看中人的成分。遇见一种工作,不仅要估量它成功如何,还要问它是否由努力得来的,是否为高尚理想与伟大人格之表现。
少亦记:
感觉现在的自己和那群看《蒙娜丽莎》的旅行家何其相似。
十二、谈人生与我
我请你在春天到百花齐放的园子里去,看看蝴蝶飞,听听鸟儿鸣,然后再回到十字街头,仔细瞧瞧人们的面孔,你看看谁是活泼,谁是颓废。
我有两种看待人生的方法。在第一种方法里,我把自己看的和旁人一样,我把我自己摆在前台,和世界上的一切人和物在一块儿玩吧戏;在第二种方法里,我把我自己放在后台,袖手看旁人在那儿装腔作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