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能改变习惯,产生永久性的变化,我们不仅需要一种稳定的变化模式,也同样需要一种外部介入的力量。仅仅把注意力放在情感上是不够的,放在行动上也是不够的,放在思维上也是不够的,我们要对三元素同时下功夫——A、 B和C三元素
——心理学ABC理论
一、 A代表情感,情绪
1.1、含义:
- 是一种连接,更多的是从逻辑上,语言上将情感、动力、动作连接起来
- Elliott失去了情感功能,并随之丧失了行动做事的所有动力,尽管他还有认知能力。我们要行动就必须要情感。
1.2、两个方面:
渐进式变化:
- 专注冥想——专注冥想可以带来安宁沉静,被认为是最有效的疗法
- 专注力的螺旋曲线: 对专注力的培养可以引领我们发现身心纾缓,自身宁静和洞察力的最高深的境界,而通向这个境界的路径恰恰就在于你自身。这就是专注力的奇妙之处
- 所有人都有专注的能力,关键在于开发我们在此时此刻全神贯注的能力
- 专注力意味着看到事物的本来面目,而不是试图去改变它们;关键是要消解我们,这就是所谓做人的权利。随着情绪感受情绪,在这个过程中呼吸吐纳,虽然不一定总会这样,但是很多时候,如此一来情绪就消解了,随着这种情绪的消解,令人痛苦的情感也得到了心理解离
- 即便这种渐进式变化只是短短的8周的日常冥想,我们的大脑也会开始改变形状,我们的免疫系统得到增强
突发式变化:
- “高峰体验理论”是一种假设性理论,而未经过实证的
- 高峰体验:最幸福的时刻,最令人心醉神迷欣喜若狂极乐体验的高度浓缩。
- 这种体验一般来自于深度美学体验,包括创作时的喜悦、爱情、完美的性体验、为人父母、自然分娩以及其他的人生体验
但是这种体验一般不会长久,是会消逝的,它只存在于高峰一刻。但是它是有震荡效应的 - 它是一种喜悦式的休克疗法,能够带来超越体验本身的效果,就好像创伤后应激障碍一样
- 两个问题:
首先,我们会有高峰体验吗?我们能有更多的高峰体验吗?
首先,全然为人,接纳,接纳你的情绪。
因为如果我们不能接受痛苦的情绪,如果我们不能让自己全然为人,我们就阻断了自己的情绪通路,而所有积极和痛苦的情绪都流动于同一条情绪通路,当我们限制其一的时候,我们也限制了另一方
还有就是专注力,感受当下
很多时候当我们听音乐,就是全神贯注的听音乐的时候,不是放着背景音乐在一边发短信、做功课、和朋友聊天,而是全神贯注的听我们喜欢的音乐,很多时候我们会有临场的高峰体验。- 我们当今文化中最严重的问题——时间。当我们匆匆忙忙赶时间,倍感压力和焦虑的时候,我们很难获得高峰体验。这些都是高峰体验杀手
其次,在我们经历了高峰体验之后,我们怎样做才能获得高峰体验后通路?
首先,我们可以重演画面
大脑并不能分辨真实和想象
重播该画面
经历写出来
当我们记录这种体验的时候——只是描述,而不是分析。正面的情绪和经历不适于被分析。所以只要去描述这种经历,再次巩固神经通路,花时间去重演,花时间去重播它。
采取行动
采取行动我们能巩固最初的体验(即高峰体验)巩固神经通路
得付诸行动
二、B代表行为,行动:
2.1、态度和行为是密切相关
- 态度影响着我们的行为, 行为同样也能影响态度
- 为什么呢?因为如果说我们有某种态度,我们的行为就好像外在的世界,我们的大脑不能接受内在和外在不一致的情况
- 大脑不喜欢不一致的情况,它就会让两者达到对等,让两者之间达到一致。协调方法就是要不然改变我们的行为,或者——这点很关键——更多时候改变我们的态度
- 习惯是一种行为模式,思维模式
- 行为,行动比语言更有力
- 如果你听了某个演讲,某短话改变了态度,但没改变行动,大脑为了寻求一致,会把你的态度拉回到之前的水平
- 课程会激发或鼓励你们在态度上的转变,但必须对应的行动也有所改变
行为改变的影响力的研究:朝鲜战争期间,科学家E.Schein 让美国战俘只写共产主义优越性的研究
2.2、 相关理论与研究
- 认知距离:
认知距离的产生是因为两种想法之间不一致,两种信念相冲突,或者说行为和信念相冲突。我们不愿看到这种情况,我们想要一致。认知距离理论是讲这种冲突必须要被消解,我们消解它的方法就是让我们的态度、我们的想法和信念尽量符合我们的行为。因为行为比语言更有力 - 自我认知理论:
- 我们认识自己,并从中衍生出自我结论
- 没有比成功本身对成功更好的催化剂。当他们成功时,做得很好时,他们能看到自己做得很好
- 脸部回馈假说:
- 实际上我们面部表情的变化能够对我们的身体和情绪产生影响
- 解释演员入戏
身体回馈假说:
- 如果你整天这样坐着而不是骄傲的挺胸抬头,你的情绪会因此受到影响,
- 它会从几个方面影响你对自己的观感。首当其冲的是你向自己传递的信息,也就是“自我认知理论”说的,但是同时还有别人是如何看你的。
- 如果你握手是这样软绵绵的而不是这样坚定有力的握手,你在向与你握手的人传递某种信息,那种信息最终会回到你这里。一是通过别人对你的观感,一是通过你的自我认知。
David Myers的研究
- 很多时候即便我们是假装快乐,假装很有自尊——像William James 说的假装高兴——我们的情绪也会因此改变。
- 那准许为人呢?如果假装,不就是不准许为人了吗
- 区别就在于积极接受。我仍然接受我的情绪,接受我的痛苦并感受它,同时选择用最适当的最对自己有益的方式去面对
- 举例来讲我能接受被女友抛弃这个现实。我能接受自己感觉糟透了的现实,三天之后,照样出门到Oaks参加派对,疯玩一通。因此,正是因为脸部回馈假说,因为身体回馈假说,因为自我认知理论,行为影响了我的态度。在Oakes狂欢一夜之后,我实际上感觉好多了
- Haemmerlie研究
- 内向男性变得外向的研究
2.3、 渐进式VS突变式:
关于舒适区的问题
- 当我们处于舒适区里时,很少发生变化
- 关键是找到最适度的不适感 。即拉伸区,也就是最佳不适区,这就是改变实际发生的地方
- 再越过这个就是恐慌区,此时我们就有了焦虑和困扰。这通常是不健康的区域,对于改变来说不健康,因为这时通常我们都会回到原来的状态
- 逐渐走出舒适区,每次拉伸一点点,然后逐渐增加,这是改变的健康方式
- 关注的是如何应对,关注的是承担风险。当我们去应对的时候需要做一些不太愿意做的事
- Tal自身的例子:找到女性化的一面,学会释放自己的情感
- 有的时候,我们必须要进入恐慌区。为什么?因为有些东西无法,或者几乎不可能逐渐地改变。
- 瘾君子的例子
行动偏向:
- 改变并不是与态度改变。或与内在的理解和认知相关联的行为改变
- 举例
- 为了增加自信,我们得冒险,而不是说一下,或者想一下
- 这需要时间,不是一夜之间的事
- 方法:
- 运用内部模拟器
- 当我们害怕时,当我们觉得难以采取特定行动时,我们可以运用内部模拟器
- 大脑是无法分辨真实和假想的东西
- 认知行为治疗
- 虽然这不够,但很显然是很实用,也很有益,可供尝试和探索的方法
- 运用内部模拟器
行动与自律:
问题:许多人都没有足够的自律来完成这个行动
坏消息:事实是人们不会获得更多的自律。你现在拥有的就将是全部
好消息: 更多的自律事实上并不重要。不管是对于成功或是幸福感,就用你现在已有的自律性,你也可以变得更成功、更幸福。怎么做呢?如果你把注意力从依靠自律性来获得改变,转到引入例行公事上来,将你的注意力从自律转向例行公事。
《精力管理》一书提到的思维转换理念:
- 我们要停止试图得到更多的自律,因为自律本身对于成功、对于幸福、对于改变来说是不够的。正是由于人们依赖于自律来获得改变,这就是为什么许多组织及个人的尝试改变的努力失败了。
自律的研究:Roy Baumeister 巧克力脆饼 实验
- 结论:我们都只有有限量的自律,问题在于我们将它用在了哪里。
自律VS例行公事: 新年计划 和 早上刷牙的对比
例行公事:
- 建立例行公事需要定义精确的行为,并在特定的时间执行它们
- 正面的例行公事
- 每周跑步三次
- 早晨起来深呼吸
- 和爱人的定期约会
- 反面的例行公事(并非不好,而是不养成坏习惯)
- 三个小时不查邮箱
是否会降低生产力或创造力的问题:
伟大的艺术家,不管是作家海明威,或者是达芬奇,他们生活中都有例行公事。这例行公事就是,比方说:“早上七点到十点,不论如何我都要写作。晚上六点到十点,如果我习惯在夜里工作,我要画画“
因为那样他们就能专注于主题,而不是万千使他们分心的事物。“也许我该干点别的,有些让我分心的东西。”不,有例行公事在,我现在就该干这个,几乎无意识地就去做了
专注 引发创造
建立例行公事:
- 保持例行公事,需要一定的自律,但并不多
- 建立例行公事需要大量自律,因为我们时常会回到旧习惯
- 改变旧习惯很难
- 需要时间,大概21天~三十天
- 关键在于,每三十天内不要建立超过两件例行公事,最好是一个。 因为建立例行公事需要大量的自律,而我们的自律是有限的
- 逐步的改变好过雄心勃勃的失败,成功建立在成功之上
三、 C代表认知,思维:
3.1、 认知重建
- 诠释是一种神经通路
- 对相同的经历,积极者和消极者会有非常不同的诠释
- 我们如何诠释经历是有不同结果的,不一定会有最好的结果,但作为积极者,更能看到每段人生经历中积极的方面
3.2、相关研究:
- 同卵双胞胎的研究:
同样的经历,同卵双胞胎,同样的基因,迥然相异的诠释。一个延续了他儿时的地狱,另一个则创造了天堂,都是因为诠释的不同。应该怎么做,我别无选择,我就是这样长大的,那就是榜样,被动的受害者说;另一个则是,我不要变成这样,我不要像我父亲那样,主动的创造者,这都是因为诠释的不同
Tomaka的研究:
- 我们将活动视为挑战还是威胁。因为对同一种活动,我们可以从认知上重建对其的理解
- Tal把威胁转化为挑战,转化为机会的例子
- 哈佛学习
- 梦寐以求的公司
- 想要打的比赛
- 想约出去的人
- 在公众面前说话
Schachter和Singer 的研究:
- 受试者不知道自己被注射了肾上腺素,肾上腺素会让人的情绪升高;他们无法理解自己的感觉,于是把感觉诠释为”我太高兴了 或 我太愤怒了“
- 对某种生理症状的诠释决定了我们的感觉,愉悦或愤怒。因为它们非常相似,两者都涉及肾上腺素的急剧升高,所以我们是怎样把一个情况诠释为兴奋,或者愉悦,或者愤怒的呢?
Lee Ross合作竞争的研究
对善良的研究
- 长期的亲密关系: 被了解而非被认可
- 作为一个人被了解, 准许自己为人
- 如何理解失败: 灾难,还是作为一次机会,或成长的经历?这都会有很大的区别
- 急剧变化——认知的”顿悟“时刻
Ali 酒店清洁工的研究:
- 清洁工所做的事没变,只是认知变化,带来了一系列身体指标的改善
由探索而得的经验引起的急剧变化,这种经验来自顿悟感和洞察力
三个阶段:
1、准备:
- 将自己沉浸于那事物之中,往往需要很长时间
2、孵化:
- 留出时间去思考,等待灵光乍现的时刻
3、评估:
- 很多主意、很多顿悟的体验最终都没起作用。因此评估非常重要。这会是持久的吗?是真实的吗?绝妙的主意?完美的关系
两大重要因素:
- 没有捷径,我们得先付出努力,还记得成功的秘诀吗?不光是思考、想象和相信,必须要有努力和热情这两点要素
- 比投入到准备过程。更重要的是,空闲时间的重要性。